照顧小百科
個人發展
1 精神病康復者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
2 復元計劃的概念好像有點抽象,可否具體一些說明?
3 他/她患上精神病,能力較常人差,是否等於前途盡毀?
4 別人說精神病是很嚴重的病,我應否叫他/她不要再上學/上班?
5 康復者自以為能力高,要求公開就業或找尋高薪厚職,我應如何處理?
   
病情照顧篇
6 他/她說自己已經康復了,所以不肯服藥,又不願到醫院覆診,作為家人我應該怎麼辦?
7 當我他日百年歸老後,誰來照顧他/她?
8 他/她時常賦閒在家,不願工作,我真的拿他沒辦法!
9 他/她不願洗澡,怎麼辦?
10 他/她常常在家發脾氣,又說有人追殺他....
11 他/她服了精神科藥物後,副作用很厲害,我是否應該叫他/她停止服藥?
12 家人患了精神病,是否一世都要食藥?
13 若我未能照顧家中的康復者應怎樣做?
14 我是否應該和康復者討論他的病情呢?這樣做會否刺激他?
15 自從他/她患病後,常常發脾氣,全家人的情緒也變得很差,我應該怎辦?
   
歧視與標籤篇
16 他/她常常說看見鬼,其實他/她是不是只是「撞邪」呢?
17 他/她患上精神分裂,常常說有人迫害他/她,是不是我過去的管教太嚴厲所引致呢?
18 我應否告知學校我的女兒/兒子患上精神病?
19 我應該告訴知孩子有關爸爸/媽媽的病患嗎?
   

個人發展
1

精神病康復者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

傳統的精神病治療主要採用藥物治療法,但新生精神康復會近年積極推展「復元計劃」,這是一個嶄新的精神復康概念,透過改善現存服務系統,達致促進精神病康復者的全人健康。此計劃不局限於減少病徵及因精神病所帶來的各種缺陷,更重要的是建立個人能力及興趣,衍生出新的生命意義及目標,超脫精神病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復元是一個康復和改變的旅程,令精神病康復者在社區內過著自主而有意義的生活,同時努力實現他們的潛能。復元計劃不僅有利於個人的心理健康,使人專注於生活、工作、學習,也令康復者參與社會,豐富社區生活。

2

復元計劃的概念好像有點抽象,可否具體一些說明?

復元概念簡單包含14個元素,包括基本層面的病徵管理、日常生活技能和使用藥物;個人層面的個人化、自主自決、充權和個人責任;社交層面的尊重與標籤、重視個人優勢、朋輩支援和以家庭為本;整全層面的全人性、起伏中持續成長和希望。如想對復元計劃進一步了解,歡迎向本會社工查詢。

3

他/她患上精神病,能力較常人差,是否等於前途盡毀?

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強項和優勢,康復者也不例外,懂得欣賞個人價值及建立多方面的能力是在復元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可能當康復者病發或受到環境挫折處於復元低谷,但我們應同時抱著未來會更好的正面信念和希望,相信康復者能夠透過家屬支持、全人性發展、病徵管理等等的復元計劃,重新振作,有轉好的機會。事實上,我們見證過很多康復者縱使患病卻仍能夠繼續學業、工作,重新投入社會,發揮其優勢長處,甚至參與及貢獻社會。

4

別人說精神病是很嚴重的病,我應否叫他/她不要再上學/上班?

若要讓康復者生活得有意義和保持心理健康,維持社會參與和日當的生活,例如上學/上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康復者在上學/上班的過程中,可以接觸社群,學習社交技巧,從中又可獲得朋輩支援。其實不少康復者也很希望能夠繼續上學/上課,縱然過程中康復者需要面對障礙或挫折,但這也是平常人的必經之路。家屬可以透過鼓勵和協助克服障礙和困難,讓康復者通過上學/上班這些人生必經的歷程和個人發展階段,達至「未來會更好」的復元希望,生活過得有意義和充實。

5

康復者自以為能力高,要求公開就業或找尋高薪厚職,我應如何處理?

康復者有自主選擇工作的權利,我們也應相信每個人都有其優勢能力,單從康復者在家的表現未必能全面評估到其工作能力,因此建議可與康復者詳談工作路向,聆聽和了解他/她的工作意願和求職計劃,從中給予意見、鼓勵和希望。成功入職固然歡喜,但失敗亦不等於康復者是自視過高或一事無成,因經驗是可帶來成長的。另一方面,當發覺康復者對工作的心理準備或技能未足夠時,可鼓勵他/她參加職業復康訓練,例如輔助就業、職業治療訓練等。職業訓練服務有助提昇康復者對就業市場的認識、工作自信心、技能、責任感和與同事相處技巧等,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很多康復者都能達到自力更生的生活。

   
病情照顧篇
6

他/她說自己已經康復了,所以不肯服藥,又不願到醫院覆診,作為家人我應該怎麼辦?

每位康復者的復康進程和治療成效各有不同,復元是「個人化」的。現實中,確實可能有部份康復者可以根據醫生的診斷停藥或減藥,但同時亦有部份康復者需要按醫生的指示定時服藥,這也是復元的基本元素。因此,家屬可以嘗試以尊重和支持的態度與康復者溝通,聆聽及了解他/她不想服藥和覆診的原因和難處,有需要可陪伴覆診見醫生或尋找社工協助,澄清可能的誤解,一同尋求難決方法。

7

當我他日百年歸老後,誰來照顧他/她?

大部份康復者本身是有能力照顧自己的,雖然可能因病發引致能力受損,但透過適當的治療,促進復元基本層面的元素,例如學習處理病徵、定時服藥和加強日常生活技能訓練,康復者是可以提昇自顧個人能力,重新在社區過獨立生活的。再者,康復者也有責任好好照顧自己,只要康復者願意,加上家屬的支持和鼓勵,大部份康復者是能力過獨立生活的。不過,可能仍有部份康復者因病情或遇到挫折致未能自我照顧,而復元確實並非一個循序漸進成長的過程,因此當家屬或康復者有長期照顧需要也可以申請長期住宿照顧服務,例如輔助宿舍或長期護理院,有關詳情可參閱本網頁的「社區資源」一欄或向專業人員查詢。

8

他/她時常賦閒在家,不願工作,我真的拿他沒辦法!

患上精神分裂症人仕可能會出現負性病徵,特徵是對生活事情包括工作和社交都可能缺乏興趣,做甚麼事情也提不起勁,終日賦閒在家,逃避接觸社群,又或是曾經經嘗試工作,但因病情未受控制、病徵管理能力不足,加上工作帶來挫敗感等等,令康復者不敢再嘗試。

雖然我們明白「工作」對康復者的康復是很重要的,但若強硬推動,有可能破壞家人間的關係。因此,建議家屬保持與康復者良性關係,嘗試聆聽和理解康復者不願工作的原因和感受,關懷康復者會否是因為負性病徵、藥物副作用、自信心或被歧視標籤影響而卻步。建議避免責罵康復者,同時嘗試發掘康復者的個人才能優勢,多以鼓勵及讚賞的態度對待。若問題是病徵或藥物副作用影響,便可能需要與醫護人員溝通。若是因人際關係或自信心或工作能力等問題影響,建議可透過專業人員轉介,提供適當的個人化康復訓練,例如職業復康服務、社交小組、才藝發展活動等。康復者透過實踐復元計劃慢慢成長和改變,最終是可以重新投入社會的。

9

他/她不願洗澡,怎麼辦?

忽略個人衞生、日常自理或對身邊事情(包括日常生活習慣)缺乏興趣,也是精神分裂症的負性病徵之一,請參考上題建議。不過,家屬還可運用家庭為本、個人化和個人責任等元素處理。家屬的支持和關愛對康復者是重要的,康復者內心一定感受得到家屬的愛護。可能康復者對其洗澡、換衣服的生活習慣有獨特信念或見解,家屬可以一方面表示尊重其個人需要或自主自決,但同時也可以與康復者訂立雙方的底線和目標,因為在復元計劃中康復者行使其自決權利同時,也有責任照顧好自己,促進自己的身心健康。

10

他/她常常在家發脾氣,又說有人追殺他....

首先康復者發脾氣不一定是與病情有關,有可能是其需求不獲滿足或人際衝突引致。不過,若康復者的病情有變,在病徵管理或服藥習慣出現問題時,便有機會復發,而精神分裂症的正性病徵可能會出現妄想、甚至被逼害妄想,例如覺得有人要傷害或追殺他又或其家人,由於妄想病徵對康復者而言是深信不疑的,家屬很難解釋或說服康復者改變想法,若強行否定或責怪,可能會破壞雙方關係。因此建議家屬先設身處地從康復者的角度了解他們正在面對的困境和感受,過程中不宜否定妄想內容,但又不需要表示附和認同,只需多加聆聽並以關懷的態度表達會與康復者一同解決問題,例如記錄康復者情緒和行為變化,與康復團隊例如社工、醫護人員反映。過程中,家人宜採取與康復者「同一陣線」,而非控訴康復者的怪異行徑,藥物治療是可以處理到妄想病徵的,若病情嚴重,醫生會建議入院治療,這對康復者和家屬來說都是較安全的處理方法。倘若遇上危急情況,例如康復者有自傷或傷害他人舉動,家屬便需決斷地報警或向社工求助,雖然康復者或會因此而不開心,但他/她會明白這是你為他/她設想的做法。

11

他/她服了精神科藥物後,副作用很厲害,我是否應該叫他/她停止服藥?

定時服藥有助復元,因此良好的服藥態度和習慣是必需的。不過,個別康復者對服食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反應不一,因此建議在如期覆診或預約提前覆診時,與醫生坦誠溝通,反映病情進展和服藥後副作用,當康復者服藥後出現嚴重副作用或治療果效欠佳,影響日常生活,醫生會考慮調較藥物處方。雖然復元計劃鼓勵康復者行使自主自決的選擇權,但同時亦需要考慮個人責任,他/她應有責任照顧自己,並與醫護人員和尋求協作方案,服藥方面切忌隨意增減或停止服藥,以防精神病復發。

12

家人患了精神病,是否一世都要食藥?

精神病(例如精神分裂症、情緒病等)和一般性專科病類(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等)都需要維持性的藥物治療。經過一段療程後,醫生會評估康復者的進展,有需要時會調較藥物份量或轉換藥物,甚至考慮不需要藥物治療,目的是令康復者控制病徵和減少副作用,服藥份量和時期是因人而異的,康復者的復元旅程都是獨一無二,切忌與他人比較,最重要是觀察和了解服藥對復元的成效。

再者,定時服藥只是復元的其中一個元素,其他重要元素如充權、重視個人優勢、全人性、希望等等也可以幫助康復者建立豐盛人生不妨與本會的專業人員團隊交流。

13

若我未能照顧家中的康復者應怎樣做?

讓康復者在其熟識的社區環境中過正常化的生活是理想的復元目標,然而過程是需要家屬、社會人仕、朋輩等大力支持和接納。由於康復者病發後可能導致某些社會功能失調或減弱,例如自理不足、社交退縮等,故此生活技能的訓練可豐富康復者的生活,使他們能夠照顧自己、自行管理財政、維持穩定工作習慣,並獨立地在社區生活。

雖然家庭為本在復元歷程中是非常重要,但若感到力不從心時,我們也鼓和本著希望康復者將來有獨立自顧生活能力,院舍式照顧也是其中一個有效的康復途徑。目前社會上有不同服務目標的院舍可供家屬參考和申請,例如過渡期宿舍、長期護理院,輔助宿舍等,家屬可與社工或專業人員查詢有關詳情。

14

我是否應該和康復者討論他的病情呢?這樣做會否刺激他?

家屬支持對康復者的復元是非常重要的,每位康復者都希望獲得家屬的鼓勵和支援,故家屬的態度和表達方式對康復者也會帶來不同的影響。因此家屬可選擇合適的時間,如在康復者精神狀況較佳的時候才跟他/她商討病情或康復計劃。家屬應避免說「開心D啦!」「唔諗咪冇事囉!」「我都好慘呀!」「我都好煩呀!」等說話,因這些說話未必能夠表達同理心和有效幫助處理病情或問題;相反家屬可多點聆聽和鼓勵,多說表達關心的話,例如:「見到你咁唔開心和好辛苦,我係你身邊,我可以點幫到你?不如我地一齊去搵人幫手?」以支持康復者一同解決問題和一同尋求專業協助。

15

自從他/她患病後,常常發脾氣,全家人的情緒也變得很差,我應該怎辦?

作為長期照顧者有時或會感到壓力沉重,家屬可能因而放棄了個人生活和私人空間,漸漸地與親友的關係變得疏離,加上面對社會標籤和歧視,長期處於孤身作戰狀態,身心俱疲、感覺無助。家屬的處境是我們理解的,因此,家屬可透過參與家屬支援組織,與其他家屬交流照顧者心得、專業人員的輔導和支援、自我減壓保持身心康泰,加上多元化的家屬講座、課程、活動等,都可提昇對精神病的認識和照顧者技巧。除了作為照顧者,我們亦鼓勵家屬發展個人的志趣,為自己舒展生活空間,避免讓病患成為生活的全部。而有同路人的彼此支持,亦會令康復路變得易走。倘若家屬真的感到無力照顧康復者,申請過渡期住宿服務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歧視與標籤篇
16

他/她常常說看見鬼,其實他/她是不是只是「撞邪」呢?

患上精神分裂症會引致腦部機能失調,有可能出現幻覺病徵,例如聽到不真實的聲音或看見不存在的影像,康復者可能因而誤會聽到怪聲、見鬼或撞邪。事實上,當患者接受了適當治療,病徵會隨之受到控制,回復正常,可以繼續學業、工作及生活。相反,若錯誤判斷幻覺是「撞邪」,更可能受騙破財又因延醫而影響病情。

17

他/她患上精神分裂,常常說有人迫害他/她,是不是我過去的管教太嚴厲所引致呢?

患上精神分裂症與腦部功能及分泌失調相關,除了可能出現幻覺病徵外,妄想被逼害也可能是病徵之一,家長管教態度和家庭環境並非精神分裂症的成因,家長無須因而自責。不過,在復元過程中,家人協助和支持對康復者甚為重要,管教過嚴或過寬也可能影響康復者的成長,因此鼓勵家屬在康復者同意下參與制訂復元計劃,與專業人員(如社工、護士、治療師等)保持聯繫合作,共同協助康復者克服病患的影響和積極面對人生。

18

我應否告知學校我的女兒/兒子患上精神病?

每個人都有權利保障個人私隱,個人私隱包括任何自身的個人資料、病患、過往經歷等等,同樣地個人或家庭成員患上精神病也屬個人私隱,理應受到保密尊重的。當康復者被學校/朋友/其他人知道患上精神病,又或家屬被學校/朋友/街坊知道家庭成員患病,都會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不過從另一角度考慮,家屬或康復者若願意與學校溝通,向相關人士例如班主任或社工透露子女的狀況,使學校老師或社工可有需要時候提供輔導和與家屬/專業人員溝通,共同支援康復者維持其應享有的全人性發展。由於這個決定是與子女和家人息息相關,故家屬宜先與子女認真溝通,避免單方面行動,以免破壞家庭關係。

19

我應該告訴知孩子有關爸爸/媽媽的病患嗎?

家庭為本是復元的重要元素,如子女已懂性,他/她們也有需要認識和關顧父/母的情況。建議正面教育子女有關精神病的正確知識,包括病徵(可能有的怪異行為、妄念等)、副作用(可能是流口水、僵硬等)和復發危機處理,多一點認識、多一點接納,有助減少子女的誤解,增強關懷和體諒,這也有助患病父/母的康復和強他為人父母的角色。如家屬對症狀了解不深,也可帶同子女參加家屬支援活動。本會特設思家希望-家庭為本輔導及支援計劃,為康復者家庭及其年幼子女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