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持『希望』
阿芬

『不要放棄,用心支持!』是作為母親的阿芬十多年來所累積的心得。

曾經感到徬徨、無助、不想見人、精神臨近崩潰,皆因為知道兒子阿聰證實患上精神病的消息。阿芬回想當年,阿聰於小學時開始有異樣,但礙於她不太認識何謂精神病,也不懂得有關病徵,所以並沒有加以理會。其後,阿聰告訴她時常聽到聲音,又會有人與他說話,亦表示不時被人跟蹤等情況。起初,阿芬以為阿聰撞邪及「鬼上身」,為此曾在街上拜神及燒衣,而她的哥哥則帶阿聰到神壇軀邪趕鬼,可是情況並沒有改善。一個多月後,阿聰因為感冒而看醫生;而醫生則診斷他患上精神病,並轉介他到精神科接受治療。

阿聰於中學一年級時證實患上精神病,阿芬卻要獨自面對和承受家人患病所帶來的壓力。阿聰患病初期,阿芬丈夫要經常外出工作,而女兒於外國留學,再加上阿芬當時剛剛完成手術,還要經常陪伴阿聰,令她身心疲憊不堪。阿聰自患病後未能應付學業,其後於夜校修畢中學三年級。

阿芬表示最初不懂得與阿聰相處,只好默默地忍受他不斷的責罵,最令阿芬感到傷心的事,是兒子阿聰叫她『去死』。阿芬因擔心阿聰會受到刺激,對兒子的責罵往往不敢反駁,有感康復的路遙遙無期。直到有一天,阿聰的班主任透過同學的媽媽,介紹阿芬參加一間自願機構之家屬資源中心,同時參加教會聚會,從而學習到很多關於精神健康的知識等,情緒才得以舒緩。

從前的阿聰害怕與陌生人接觸、依賴母親;自2009年入住中途宿舍後,阿聰開始過群體生活、學習人際溝通等技巧。在阿芬的眼中:『現在的阿聰懂得體諒別人、互相尊重、可以獨立生活。從前的爭拗已不再,關係亦大有改善。』此外,阿聰經常參加活動,並培養了對捉棋及打籃球的興趣。而阿芬則被邀請參加家屬組織,數年來積極參與不同的家屬活動,從中學習到很多有關精神健康及與康復者相處等知識,使阿芬更有信心地日後與阿聰融洽相處。阿芬認為:『參加家屬聚會和活動,自己得以放鬆,還認識到很多同路人,在互相支持和鼓勵下,不再感到孤單,同時人也變得積極和開朗;真是有莫大的幫助!』

除了中途宿舍和家屬組織的協助外,信仰給阿芬的支持也是不可少的。阿芬表示:『信仰都給我很大的幫助和依靠,當傷心、沮喪時可以凡事禱告交託,因為相信神的帶領和指引;與參加活動都一樣重要!』阿芬認為:『參加有關精神健康教育課程後,更懂得去面對阿聰會再經歷病發的可能性,而且仍然相信他可以獨立生活。希望他日後有穩定工作、投入社會。』凡事要抱持希望,願與同路人並肩及互勉 ~ 『不要放棄,用心支持,給他們多一點關愛』!

 
重建單親愛『思家』創希望
蔡女士

要同時面對情緒病及親職的挑戰,的確絕不容易。單親媽媽蔡女士,雖然一度深受抑鬱症及管教壓力的困擾,但在「思家希望」輔導服務的支援下,蔡女士慢慢走出陰霾,重建親職信心,並與女兒一同重新發現家庭優勢,重建家庭關係。

育有兩名年幼女兒的蔡女士,在離婚後獨力照顧兩女兒,更於2009年被診斷患上抑鬱症。她一方面受著情緒病的煎熬,另一方面亦在處理女兒的情緒及管教她們的行為問題上感到非常乏力。由於擔心自己情緒失控,蔡女士最後決定將女兒安排於寄養家庭接受照顧。

面對家中的嚴峻處境,蔡女士在朋友的介紹下,於2010年開始接受「思家希望」的服務。在「心晴綠洲」個人及家庭輔導服務的支援下,輔導員與她携手發掘其親職能力和優越之處,並進一步強化她與女兒的良性互動和溝通。期間,輔導員亦與其他支援蔡女士的合作伙伴(如社會褔利署保護家庭及兒童課等)作緊密交流,為家庭團聚作好準備。

除了家庭為本的輔導服務,蔡女士及女兒更透過參與「思家希望」的父母及子女成長小組,學習情緒管理及獲得更多支持促進母親與女兒之間的諒解和關顧,促進家庭間的正面互動和溝通。在接受為期約一年的輔導服務後,蔡女士的家庭功能有明顯的提升。現時,蔡女士的女兒已離開寄養家庭,與她團聚開展新生活。回想起過去一年接受「思家希望」的服務,蔡女士表示:「在這段艱苦時刻,幸得輔導員與我一同面對挑戰,讓我知道自己在這條單親路上並不孤單。在接受服務的過程中,輔導員讓我建立對親職自信,讓我知道自己其實有能力當一個稱職的媽媽。我亦有信心,女兒與我團聚後,我有能力好好照顧她們。」

「思家希望」已改名為「家牽希望」

賽馬會家牽希望計劃:https://www.nlpra.org.hk/tc/our_services/jc-linking-hopes/35

底圖